研究动态
第六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生态环境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发表时间:2022-11-18 阅读次数:1877次

2022年11月12日,第六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生态环境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生态环境研讨会以“‘一带一路’与环境共治:新能源、碳中和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心和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共同举办。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复旦大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线上或线下出席论坛并发表观点论见。同时,线下有40余位重要嘉宾、代表及媒体,线上有150余位报名参会的嘉宾和观众出席。

 

 

 

研讨会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研究院生态环境所所长、王祥荣主持开幕,介绍参会嘉宾并邀请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致欢迎辞。

 

 

张人禾院士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处于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正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合作和正向竞争,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享共赢,携手世界各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复旦大学作为有担当的人民高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举办此次论坛,以聚焦广泛的国际视野,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一带一路”多元交流与理性对话的平台。

 

 

而后,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王琳教授致辞。王琳教授表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秉承复旦大学文、理、医、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 同时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心也是我校带路生态研究院的主体之一,承担此次“一带一路”与环境共治分论坛的举办活动,中心整合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相关专业优势,在 “一带一路”环境治理与生态安全共建等方面的研发与继续研发,广泛开展了国内外合作,为此次研讨会聚焦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有着优势。王琳教授表示,此次分论坛要把握环境领域的合作机遇,直面绿色发展挑战,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环境共治,使新能源、碳中和等绿色发展倡议落地落实,共创、共享、和平、繁荣的美好未来。

 

研讨会主旨报告的第一节主题为“一带一路”环境共与能源安全,由王祥荣教授主持。

 

 

首先由美国SUFFOLK大学商学院教授、卓越研究中心主任、副院长朱贞带来的题为《带路跨国合作中可持续协议对合作信任与业绩的影响》的主旨演讲,朱贞教授从五大方面介绍了“一带一路”开展技术和营销的合作,包括政治和社会的环境,市场的开发度,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最后在业绩考核和风险管理方面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朱教授强调未来“一带一路”发展,无论是绿色金融还是绿色实践,在伙伴的选择,业绩考评,建议多考虑一些多元化的标准,更加多的学习当地的政策和风俗,为人民、教育、卫生带来福祉,更多提高合作关系当中的关系信任和制度信任。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复旦丁铎尔中心主任助理蒋平从中蒙两国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应对的动机、一带一路”框架下国家层面中蒙合作的动因为切入点,发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中国和蒙古“一带一路”环境治理合作的驱动因素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三点中国和蒙古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建议,包括建议中国要继续加强对“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的支持,构建合作评价机制和《巴黎协议》第六条对中国和蒙古是国际层面合作的巨大的推动和催化力。

 

 

顺承蒋平专家的演讲,蒙古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Zolboo Dashnyam教授发表了关于《蒙古经济走廊当中的环境挑战》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蒙古有一些全球相似的环境问题,同时在蒙古经济走廊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牵涉到很多生态敏感地区和生态热点地区,需要重点关注。并进一步介绍蒙古在气候变化、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空气和土壤的修复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为中蒙开展“一带一路”的环境共治,环境方面的合作,生态修复方面,展示了非常好的合作前景。

 

 

本节的收尾,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家级环境科学虚拟仿真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生态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祥荣,也是第一节的主持人,做《后疫情与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带路能源与环境安全》的主旨演讲。王祥荣教授开篇便展示了后疫情与俄乌冲突两大背景带来的国际影响,一是后疫情时代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于中国是什么影响,二是俄乌冲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增加不确定性,带来更大挑战。王祥荣教授强调,在后疫情与俄乌冲突背景下,既有挑战,同时也有机遇。

 

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推进环保合作,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提出四条具体建议,第一,是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环境共治和生态安全的国际合作;第二,是抓住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作为契机,推动沿线地区的绿色发展;第三,共享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与模式;第四,是在典型的地区开展环境共治和生态修复的国际合作示范。

 

茶歇后,本次论坛的的第二节“带路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生态环境所副所长谢玉静专家做开篇主旨演讲,并主持后续会议。

 

 

谢玉静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基于土地利用视角浅谈碳中和与粮食安全——中国与巴西的对比研究》,她从研究缘起、研究思路、发展和国家和全球启示四个方面介绍了该研究。并提出不同角度的建议:包括全球角度下,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实现全球综合效益最大化;在中国视野下,实行碳中和,碳汇相对有限,碳减排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碳中和和粮食问题需要全国一盘棋,动态平衡低碳发展与粮食供给的关系,耕地保护至关重要,坚守耕地红线至关重要。最后她强调,粮食安全、碳中和、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等目标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既有权衡关系,也有协同关系,如何优化调控是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前提。

 

 

其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绿色“一带一路”项目主任刘丰蔚,针对《绿色“一带一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主旨发言,她建议企业尽早识别基础设施项目对自然作为的负面影响,并且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金融机构可以在发放贷款和投资的时候附上保障措施,基础设施企业应该在所有项目的生命周期内规避和最大限度减少、恢复项目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并强调生物多样性减缓措施应当是递进的,要从避免损失,到最小化修复,再到补偿。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生态环境所副所长王玉涛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提出高能耗、高排放的造纸行业怎样实现碳中和,以《面向碳中和的造纸行业清洁生产与全生命周期思考》为题作主旨演讲。

 

他提出,从区域差异要求来看,特定国家应该制定不同的行业标准以及策略,在全生命周期的思想下,造纸行业能够提出一些重要的技术标准,影响我们整个“一带一路”甚至全球标准的制定和数据库的构建。王玉涛教授提出需要加强对整个“一带一路”国家碳中和方面,特别是行业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方面的融合、合作和发展。“一带一路”大部分的国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对于中国来说,从工业体系、经验的发展积累和产能合力上,可能能够和“一带一路”国家形成一个比较好的融合。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上海区域主任任文伟教授进行了题为《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优化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主旨演讲,“一带一路”的法律、政策、绿色等规范体系的研究,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和作用。另外,任文伟主任还分享了借助WWF的网络优势,开展生态环境的本底调查的成果。最后,任主任提出几点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第一,对于主要的资源型行业,森林、矿业、基础设施行业、铁路、公路、油气港口,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系统。第二,对于走出去的企业在规避生态风险方面,进行有效的培训和人力建设。第三,培育国内的NGO和国际上有影响力的NGO跟我们一起合作。第四,设立专项基金。

 

 

英国Grisons Peak投资银行主席、首席执行官Henry Tillman作最后一个主旨演讲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2022 China led renewables》,介绍了中国在国际上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项目,遍布四大洲,包括太阳能、风机、风能等等,在美国、巴西、西班牙、瑞士、巴基斯坦、南非、伊拉克、埃及、秘鲁等等一系列的国家开展了大量的投资,大量的合作,非常成功。Henry Tillman表示,2022年中国对国际可持续能源分布起引领作用,虽然总量看起来不是很大,但对世界的影响力是逐步加强的。

 

会议的最后,“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玉涛教授致结束词,王玉涛教授把今天的会议总结为三个高:第一,学术水平特别高。围绕新能源、碳中和、绿色发展,紧扣“二十大”打造绿色“一带一路”,提高高水平国际公共服务平台的目标,围绕热点话题,展开了特别精彩的报告;第二,国际化水平非常高。专家分布来自于美国、英国、蒙古、WWF等NGO组织的专家。嘉宾演讲的话题当中涉及到很多地区,包括非洲、蒙古、巴西、东南亚等等区域;第三,实践意义特别高。对于企业的合作,走出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我们推进区域的碳中和,特别是针对蒙古这样一些地区,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之下如何进行合作,以及风能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方面,具有非常具体实践指导意义。

 

 

图文编辑:周柯岑

校对:王祥荣

2022.11.13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